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 2 3 4 5 6 7
8 9 10 11 12 13 14
15 16 17 18 19 20 21
22 23 24 25 26 27 28
29 30 31




  西北男人
    健硕,比较威猛,大多沉默是金,给你以沧桑感和神秘感。
    魅力瞬间:拥坐一娇小柔弱的城市女孩于骏马上,让马儿快点跑,让自己成为女孩安全的港湾,马要“黑骏马”,着装要“白牛仔”。当然如果有护目镜,兽皮表,越野鞋以及腾格尔般的长发就更好无比了!
    主要杀伤武器:威猛,沧桑,无言南非。

    北京男人 
    多是侃爷。
    美丽瞬间:茶馆,一北京男人向一女孩求爱,时间限定三个小时,第一个小时,北京男人大谈国际形势;第二个小时,北京男人大谈国内形势;第三个小时的前半个钟头,北京男人大谈北京形势,后半个钟头的前29分钟大谈天气(如果时间宽裕可以聊下人工降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),最后一分钟,他说:我爱你!
   

    东北男人
    东北男人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,零下二三十度一样生龙活虎,而且要打架的时候是该出手时就出手。
    魅力瞬间:公园里,一东北男人和其女友款款而行,突然出现三个持刀歹徒,东北男人毫不畏惧与歹徒搏斗,终究寡不敌众倒在血泊里,×××赶到,歹徒被俘。在上救护车前,东北男人对哭泣的女友说:别哭,谁叫我是男人呢!
    主要杀伤武器:血性,耿直,冷峻。

   

    广州男人
    广州男人玩的就是人民币。
    魅力瞬间:一只脚——只穿皮鞋的脚——只穿高档皮鞋的光脚;一部车——部轿车——部高档轿车。脚从车里迈下来,踩在落英缤纷的公园小径上,一个男人身穿风衣缓缓而出,秋风骤起,风衣翻飞起落,男人约40岁,表情冷静且平淡,不远处一个雍容华贵的少妇向他走来,他依靠在车头上,掏烟,点火,侧过头看着越来越近的少妇,笑,微笑!
    主要杀伤武器:RMB

  上海男人
    有点复杂了,上海男人有些缺点是公认的,过于精明,讲实惠,但是缺点不能抹杀魅力,举个例子,一件名牌西服在广州男人身上可能只能穿出阔气,但是在上海男人身上就能穿出教养,上海男人好像与生俱来的就是贵族气息。同时上海男人还是好老公,能干活。
    魅力瞬间:厨房——油烟滚滚的厨房,一个上海男人满头大汗地烧他的第八道菜;客厅——清香弥漫的客厅,上海男人的妻子正在和她的女友谈论毛衣的第八种织法。一会儿,菜肴鱼贯而出,当上海男人和他的最后一道菜一起步出厨房的时候,他的妻子满意的目光从桌子上飘到他的身上,上海男人还要诚惶诚恐地
说:还有什么事情您尽管吩咐!
    主要杀伤武器:教养,厨房,精明。

   

    杭州男人
    无疑,江南才子型,风流倜傥,怜香惜玉,同时杭州好地方多,什么西湖,灵隐寺,六和塔,比较能容易地创造浪漫。魅力瞬间:西湖,画舫,蒙蒙春雨,清秀飘逸的杭州男人立于船头,身边自然是粉面桃腮的江南女子,江南少女弱不经“寒”,杭州男人脱下衣服,披在女孩身上,女孩靠在杭州男人的肩上,杭州
男人把淋湿的头发往上捋了捋,又往后甩了甩,将女孩抱得更紧了(他也冷啊!)
    主要杀伤武器:玉树临风,怜香惜玉。

   

   二.外国男人的求爱方式

 

    英格兰--多彩服饰

  英格兰人的婚俗丰富多采,从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已的传统方式进行。在英格兰北部约克市求婚方式颇为奇特,继承了古代民间遗风,女孩子成熟以后,需要出嫁了,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服饰,向男性示意。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,恰恰和交通信号灯一致。绿色的表示:来吧!我愿意恋爱,大胆地追求吧!黄色表示:机遇是有的,如果合我的意还是有成功的机会。红色表示:目前我还不想谈情说爱,不要追求我。勇敢的小伙子会根据对方的服色,根据自已的选择去大胆地追求,决不会被扣上行为不端的帽子。

  

    波黑--难呷的咖啡

  在战火方休的波黑,温文尔雅的求婚方式和连年的征战形成鲜明的反差。男青年倾心于一位姑娘要主动到姑娘家里登门求婚,并会得到热情的招待。不过,如果你把这种热情看作你的求婚获得了通过,你就大错而特错了。不管餐桌上放了多少美酒佳肴都不是真正的信息,而关键是饭后的咖啡。饭后,姑娘会亲手端给你一杯咖啡。这时候,你呷下的如果是苦涩的咖啡,你将带着同样的心情离去,因为它意味着姑娘拒绝了你的求婚;如果你呷下的是加糖的咖啡,你就可以去布置新房了。姑娘的用心是良苦的。如果她同意你的求婚,一杯甜咖啡是一个绝妙的幽默;倘若她不同意,也顾及了青年人的面子,因为谁也不愿意听到心上人对自己说“不”字。另外,苦涩的咖啡也有利于小伙子重新打起精神。

  

    德国--求偶卡片

  德国的父母们大概也很害怕自己的女儿砸在手里。女儿到了该“出阁”的年龄,他们就会定做一些漂亮的卡片,上面印有女儿的简历,当然最重要的是相貌、身高、年龄、特长、性格等等有利因素和男方的基本条件。这些卡片被分发给他们的亲朋好友和值得信赖的人。这些人有可能把自己的儿子推荐过来,也有可能代为寻找。不过,他们都要在这张卡片上特意留出的地方填写应征的“资本”。这种方法既优越于媒妁之言,又比报纸和电视征婚有的放矢得多。

  

    印度尼西亚--先斩后奏

  印度尼西亚的马布尔人有着一种更奇特的求婚方式。马布尔青年男女的婚姻自主程度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。当姑娘对一位男青年倾心以后,她会选择一个良宵逃离娘家,跑到心上人的家里住下。三天以后,男青年会例行公事似的去姑娘家求婚,不过,他肯定会被“奏准”。马布尔人几乎谈不上有什么“蜜月”,因为婚后的一个月是新婚夫妇的“试婚月”。在这一个月里,如果双方满意,尽可白头偕老;如不满意,女方需要退还订金,并接受订金三倍的罚款,双方就此告吹。这种婚姻习俗,对于女性来讲,真是天大的不幸。

  

    南非--裸浴相亲

  南非黑人部族中流行裸浴相亲的习俗。当女孩子在父母带领下在河中裸浴时,男子从中发现了理想对象后,即登门求婚,一旦被女方看中,女方父亲便在次日送一头小牛给男方的父亲,就算是订亲。

  

    美国--求婚戒指

  按照西方的习俗,求婚戒指一般是大的钻戒,奢华气派。结婚典礼上互换的戒指则应该为男女对戒,他们认为这种和谐之戒,能增强夫妻之间的互相体量和包容,至于价值大小并不重要。

  订婚戒指的价值一般和男方工资成正比,按照男方三个月的工资来计算。订婚戒指其实也就是求婚戒指,在没有十足求婚成功把握的时候最好还是先去买一个赝品,待求婚成功之后再带女方去珠宝商店挑选喜爱的戒指。而且注意,赝品不要选择钻石体积太大的,要不去买真品的时候恐怕“出血”更多。

  美国人所谓求婚不过是订婚,但是美国习俗是由男人向女人求婚,递上订婚戒指一枚,而且最好要想些新奇的浪漫点子,什么夕阳海边烛光夜晚单膝跪地深情脉脉你愿意嫁给我吗之类,很多女人朝思暮想的就是这件事。

1.  没有恋爱经验的男人。如果你认识的适婚男人对你说他从来没有拍过拖,这时你应该怀疑他说话的可信度。如果不是他身上有着某些重大的毛病,就是他曾经不止一次的经受过失败的结局。何况,一个果真没有恋爱经历的男子,假使你愿意选择与他共渡一生,又怎能确定你们俩在日后的婚姻生活不面临触礁碰壁?

2.  凡事斤斤计较的男人。如果你认识的男人常常事无巨细都要过问,并且大事小事也要计较,还不经意的因鸡毛蒜皮小事大气耿耿于怀的话,你就应该想到,这个男人肯定在婚姻中也不大气大度。他连你的朋友都不能爱屋及乌,还经常与他们发生口角,你又怎能确定他会看得惯你的亲戚家人?令你震惊的特别是与家人朋友的相处,无法融入你们的圈子和无力营造和谐的气氛的机会就更多。一个真心实意为自己家人着想的女人,绝不希望嫁了一个在身边唠叨不停怨声载道的男人。

3.  喜新厌旧的男人。这样的男人身边可能会有不少红颜知己,而且他也喜欢在你不在身边的时候变幻花样。你花费一整天时间努力工作的同时,他可能也在暗中与别的女友勾肩搭背了,或者你酝酿好几个星期的出游计划,也因为他一次早有预谋的谎言彻底泡汤。这样的男人一天到晚都在女人堆里忙碌不停,你与他的相识对他而言,也只不过是步不起眼的棋局;

4.  敏感多疑的男人。这样的男人所持的观念是他不会放过女人的任何一个小秘密,即使是女人在婚前曾经犯下的滔天大罪。他坚持原则通常也没有时间限制和道理可言。如果你是职业女性,工作又繁重,还经常被男人催促不安的电话打扰一定很烦;假使你与他结婚后成为家庭主妇,他也一定会经常对你表示不痛不痒的“关切”和监控。跟着这样的男人过日子,心理负担可想而知;

5.  表里不一的男人。这种男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我对你撒谎根本没有什么意义!”而实际上他信口开河的时候居然可以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,既然不能彼此信任,又何必相守到老?

6.  爱说甜言蜜话的男人。一般来说,女人听到甜言蜜语不可能不心动,但如果天天听到嘴不对心的奉承话,女人是不是应该敲起警钟?如果他死心塌地的要与你一起,这样的“糖衣炮弹”只会影响你们俩的感情发展。与其天天接受甜如蜜糖的恭维话,不如理智摆脱男人的言语纠缠;与其噤若寒蝉的受宠若惊,不如坦坦荡荡的改变现状;

7.  一脚踏两船的男人。这类男人既想左拥右抱,又要两全其美,到头来两者都得不到。他们常常对感情拖泥带水,既不干脆利落,又优柔寡断;

8.  感情生活复杂的男人。他们往往外表深沉,也喜欢以沉默不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你可以想象一个曾经经历感情的沧海桑田后,把最珍贵的情感紧紧锁定在自身小天地的男人,是根本无法客观看待你——那个出现在他面前的新面孔。

9.  反复无常的男人。都说女人反复无常,可如果女人遇到这样的男人真是有苦说不出。他可能早上还对你信誓旦旦的说“爱你”,晚上就变成不可一世的残暴相。要是不小心嫁给了他,时间长了你会发现,这类男人往往是外表温柔,但接踵而来的内心“狂热”,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女人将面临收拾家庭暴力残局的悲惨下场。

 我们常常说,女人是男人的学校。可是我要说的是,男人也是女人的学校。嫁给一个男人之后,你会不经意的被他潜移默化,同时因为爱恋他身上的闪光点,你会不由自主的解剖着你隐秘的内心,割舍着你曾经的爱恋。一个优秀的男人身上的东西应该是永远值得你去揣摩和研究的对象。相反,一个男人不可嫁,他身上的不良恶习,在爱上他的那天起你可能已经不知不觉的沾染上!

眼下关于电子阅读、网络阅读之类的“高新技术”的吆喝和鼓吹甚嚣尘上,在这些“高新技术”背后,是怀着无限增值欲望的资本,而这些资本的“伟大愿景”,很可能就是“人类最后只有一本书,它的名字叫Google;人类最后只有一个书店,它的名字叫Amazon”。其最蛊惑人心之处,莫过于“门槛”的消失——人人都可以上传,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。如今的博客和维基百科,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这种状态。

  网上这种“没有门槛”的状态,被一些人热情讴歌为“草根阶层的狂欢”、“精英垄断的末日”。而“门槛”的守望者们,目前只能退守到最后一道防线——纸媒。网上的“门槛”已经近于完全消失,但纸媒的“门槛”仍然存在。到目前为止,纸媒仍然保持着权威性和正统性。而网上写手的成功,似乎也仍然要依赖纸媒的最终认定——那些在网上红火的作品,最终被出版成纸书,才算是“修成正果”。

  但是亚马逊老板贝佐斯正在炒作Book 2.0的概念,这种新形态的“书”,将有望扮演冲破纸媒这道最后“门槛”的急先锋。当全世界读者手中都拿着阅读器来读Book 2.0的时候,纸媒的末日不就到来了吗?

  但我并不想为“门槛”唱挽歌——“门槛”不需要挽歌,因为它仍将继续存在。

  从“书于竹帛”发展到今天的纸媒,构成“门槛”的要素是成本——出版一本书,发行一份杂志或报纸,都需要耗费物质成本和专业人工(专业的编辑、校对、设计、装帧、印刷、发行、销售等等),而这种成本通常是大部分个人支付不起或不愿意支付的。而从表面上看,电子阅读、网络阅读之类的“高新技术”,通过“人人都可以上传”,消除了上述成本中的绝大部分,所以被讴歌成“草根阶层的狂欢”。

  但是,且慢狂欢,让我们冷静设想一下,在未来的——比如说Book 2.0的——阅读世界中,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。

  由于数字化阅读那时已经成为主流(纸媒已经退化为某种小众的奢侈品,在此不必考虑了),昔日纸媒的“门槛”不复存在,结果必然使得数字化阅读空间迅速“垃圾箱化”,即因为“人人都可以上传”而充斥着无穷无尽的低级无聊作品。那么此时的读者,将会面临一个在纸媒时代已经出现但尚未致命的困难——选择。

  举例来说,最近几年中国全年出版的图书品种都超过了20万种,这已经使得读者需要依赖媒体的书评和图书推介来帮助选择了,如果进入了Book 2.0时代,那每年的图书品种将剧增为多少?更别说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电子杂志和电子报纸。此时一个读者应该选择什么来阅读呢?他又将依赖什么来完成选择呢?

  此时必将出现另一种新的“门槛”,它的要素是选择——普通读者只能依赖别人来为他们选择读物,而为他们选择读物的人就将成为新的文化精英。这种新的文化精英,基本上可以由纸媒时代的文化精英继续充任(因为纸媒时代他们已经在做选择这件事了),精英们的权威甚至可能变得更大。尽管“人人都可以上传”,但上传的东西不被精英选择,就没人看,其实就和没上传一样。

  所以,草根阶层并不能狂欢,精英垄断仍将会继续。

 媒体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,挺有意思的。虽然不大详细,但也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。北京晚报的主题突出的是“北京人用餐时间20年增1.4倍”,怎么看怎么显得像个“吃货”。如同不少地方,明明是可住、可玩,却爱叫什么大饭店。真有点儿饿怕了的感觉。其实这年头,对许多人来说,吃饭已经成了一种负担。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,人们对精神食粮的关注度要高得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和精神食粮有关的数据有这样几组:2008年,城镇居民日均看电视时间113分钟。这比1986年增强了34分钟。男性比女性看的时间要多几分钟。可能和女性承担的家务稍多有关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看电视的时间占到了可自由支配时间的43.2%。也就是说,老百姓们差不多有一半的业余时间,都是在电视的陪伴下度过的,说明电视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、消遣和接受信息的形式。电视传播对公众而言,影响之巨大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 在每天可自由支配的4个小时零21分钟里,百姓听广播的时间平均才一分钟。如果这个数字准确的话,恐怕会让广播人有几分沮丧。这才是看电视时间的113分之一。的确太少了点儿。家家都有了电视,谁还会光饱个耳福呢?城市广播未来的发展,恐怕该瞄着开车族。尤其是北京堵车老厉害了。越堵、在车上呆得时间越长,交通台的节目听众越多。过年那两天,好多人去了外地过年,北京畅通无阻。我听到了交通台主持人的抱怨,说收听率大幅度下滑了。

     人们每天用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有32分钟。男性比女性多10分钟。阅读书刊的时间是22分钟,同样是男多女少。上网的时间没有1986年的对照数据。想必那时候应该是接近为零。23年前,万维网还没成气候。如今,上网已经占到了业余时间的8分之一。这个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定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。

    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,人们有72.4%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和媒体相伴度过的。这也说明了媒体与人们的关系是何等的紧密。你想改变他吗,让他和媒体在一起就是了。这恐怕一点儿都不夸张。对于那些做和人有关的生意的人,对媒体怎么重视都不过份。从现实来看,电视最应该引起关注,其次是互联网,再次是书刊,广播吗,只能在夹缝里寻找新的生长点了。

首页 上一页 下一页 尾页 页次:1/1页  10篇日志/页 转到:
天涯博客欢迎您!